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 PLQY(光致发光量子产率)的核心逻辑是抑制非辐射复合(减少缺陷态捕获载流子的概率),同时优化载流子的辐射复合效率。基于 PLQY 的影响因素(缺陷、结晶度、界面质量、环境稳定性等),目前研究中已发展出一系列有效策略,
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一、缺陷钝化:减少非辐射复合中心
缺陷(表面 / 体相缺陷、晶界缺陷)是导致非辐射复合的主要原因,因此缺陷钝化是提升 PLQY 的核心策略。
1. 表面钝化:靶向修复表面缺陷
钙钛矿薄膜表面存在大量未配位的离子(如 Pb²⁺)和悬挂键,是高活性的非辐射复合中心。表面钝化通过引入功能性分子 / 离子,填补缺陷并降低表面态密度。
· 有机分子钝化:
含氨基(-NH₂)、羟基(-OH)或硫基(-SH)的有机分子(如PEA⁺、丁胺(BA⁺)、硫脲、胍盐等)可通过配位键与表面未饱和的 Pb²⁺结合,中和缺陷电荷。例如,PEA⁺修饰的 MAPbI₃表面可使 PLQY 从 10% 提升至 60% 以上。
· 无机离子钝化:
无机盐(如 CsI、RbCl、KBr、Pb (SCN)₂)中的阳离子(Cs⁺、Rb⁺)或阴离子(I⁻、Cl⁻、SCN⁻)可填补晶格空位(如 A 位空位、X 位空位),抑制缺陷形成。例如,CsI 钝化可减少 FA₀.₈₅MA₀.₁₅PbI₃的表面缺陷,PLQY 提升 30% 以上。
· 二维钙钛矿钝化层:
在三维钙钛矿表面生长二维钙钛矿(如 (PEA)₂PbI₄、(BA)₂PbI₄),其疏水性表面可同时钝化缺陷并阻隔水氧。二维层的长链有机阳离子可覆盖表面缺陷,且二维 / 三维界面的能级匹配可减少载流子在表面的非辐射复合,使 PLQY 显著提升(部分体系可达 90% 以上)。
2. 体相钝化:抑制内部缺陷形成
体相缺陷(如空位、间隙原子、杂质相)主要源于钙钛矿结晶过程中的动力学不稳定或化学计量比失衡,体相钝化通过调控结晶过程或引入掺杂剂抑制缺陷。
· 前驱体掺杂钝化:
在钙钛矿前驱体中引入少量“缺陷捕获剂"(如脲类、硫脲类、氨基酸衍生物),其分子中的极性基团(如 C=O、C=S)可与 Pb²⁺或 I⁻配位,抑制结晶过程中缺陷的生成。例如,前驱体中添加 0.5% 的硫脲可使 CsPbI₃的体相缺陷密度降低一个数量级,PLQY 从 20% 提升至 70%。
· 离子掺杂调控晶格:
引入异质离子(如 A 位掺杂 Cs⁺、Rb⁺;X 位掺杂 Br⁻、Cl⁻)可稳定钙钛矿晶格,减少因晶格畸变产生的缺陷。例如,FA₀.₈₅Cs₀.₁₅PbI₃(FA:甲脒,Cs:铯)相比纯 FAPbI₃,晶格更稳定,体相缺陷更少,PLQY 提升约 40%。
二、结晶调控:减少晶界缺陷
晶界是缺陷密集区(如未配位离子、晶格错位),高结晶度、大晶粒的钙钛矿薄膜可减少晶界密度,从而降低非辐射复合。
1. 溶剂工程优化结晶动力学
通过调控前驱体溶液的溶剂组成或挥发速率,促进晶粒缓慢生长,形成大尺寸、低缺陷的晶体。
· 混合溶剂策略:在 DMF(N,N - 二甲基甲酰胺)或 DMSO(二甲基亚砜)中加入高沸点溶剂(如 GBL(γ- 丁内酯)、CB(氯苯)),延缓溶剂挥发,延长结晶时间,使晶粒充分生长。例如,MAPbI₃前驱体中添加 GBL 可使晶粒尺寸从 1μm 增至 5μm 以上,晶界密度降低,PLQY 提升 25%。
· 反溶剂辅助结晶:在钙钛矿湿膜上滴加反溶剂(如二乙基醚、氯苯),快速降低前驱体溶解度,诱导均匀成核,减少小晶粒和晶界。优化反溶剂滴加时间(如在薄膜半干燥时滴加)可进一步提升结晶质量,PLQY 可提高 30%~50%。
2. 退火工艺优化
退火温度和时间直接影响结晶度:低温退火易导致结晶不全面(非晶相多),高温退火可能引发组分挥发(如 MA⁺分解)。
· 分步退火:先低温(60~80℃)预处理,使前驱体缓慢成核;再高温(100~150℃)退火,促进晶粒生长和缺陷修复。例如,FAPbI₃采用“80℃/5min + 150℃/10min" 分步退火,结晶度显著提升,PLQY 从 15% 增至 55%。
三、界面工程:抑制界面非辐射复合
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(HTL/ETL)的界面是载流子复合的 “高危区"(能级失配、界面缺陷),优化界面可减少复合损失。
1. 传输层界面修饰
通过在传输层表面引入缓冲层,改善能级匹配并钝化界面缺陷。
· ETL(电子传输层)修饰:在 TiO₂或 SnO₂表面涂覆超薄 Al₂O₃、ZnO 或有机分子(如 TPBi),可降低界面缺陷态密度,并使 TiO₂的导带与钙钛矿的导带更匹配,减少电子在界面的积累。例如,Al₂O₃修饰的 TiO₂/ 钙钛矿界面可使 PLQY 提升约 20%。
· HTL(空穴传输层)修饰:在 Spiro-OMeTAD 或 PTAA 表面引入 CuI、NiOₓ或自组装单分子层(如苯硫酚衍生物),可提高空穴提取效率,减少空穴在界面的滞留。例如,CuI 修饰的 Spiro-OMeTAD / 钙钛矿界面可使 PLQY 从 30% 提升至 50%。
2. 钙钛矿 / 传输层能级匹配优化
选择与钙钛矿能级更匹配的传输材料,减少载流子提取势垒。例如,相比 TiO₂(导带约 - 4.0 eV),SnO₂的导带(约 - 4.4 eV)更接近 MAPbI₃的导带(约 - 4.0 eV),电子提取更高效,界面复合更少,PLQY 更高(SnO₂基器件 PLQY 通常比 TiO₂基高 10%~20%)。
四、稳定性提升:抑制降解引发的 PLQY 下降
钙钛矿的降解(水、氧、光照诱导)会产生新缺陷(如 PbI₂、PbO 杂质相),导致 PLQY 持续降低,因此提升稳定性是维持高 PLQY 的关键。
1. 组分稳定化
采用混合阳离子 / 阴离子体系(如 MA₀.₁FA₀.₆Cs₀.₃Pb (I₀.₈Br₀.₂)₃),通过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晶格畸变和组分挥发,提升材料抗降解能力。例如,混合阳离子钙钛矿相比纯 MA 基钙钛矿,在空气中放置 100 小时后,PLQY 保留率从 30% 提升至 70%。
2. 封装与阻隔层设计
通过封装(如玻璃 / 金属封装)或引入水氧阻隔层(如 Al₂O₃、PET/Al 复合膜),减少水氧侵入。例如,Al₂O₃蒸镀封装的器件在 85% 湿度下放置 30 天,PLQY 仍保持初始值的 80% 以上(未封装器件仅保留 10%)。
五、激发条件优化:避免非辐射复合增强
在测量或应用中,合理调控激发条件可避免 PLQY 被 “人为降低":
· 激发强度调控:避免过高激发强度(如 > 10¹⁸光子 /cm²・s),防止载流子浓度过高引发俄歇复合(非辐射复合的一种);
· 温度控制:在需要高 PLQY 的场景(如发光应用),可适当降低温度(如 77 K),抑制热激活的缺陷捕获,提升辐射复合占比。
总结
提高 PLQY 的核心策略可概括为:“缺陷钝化为主,结晶与界面优化为辅,稳定性提升保障长效性"。通过表面 / 体相钝化直接减少非辐射复合中心,结合结晶调控降低晶界缺陷,界面工程优化载流子提取,再辅以稳定性设计抑制降解,可显著提升钙钛矿的 PLQY(目前优秀体系的 PLQY 已接近 100%)。这些策略不仅能提高 PLQY光致发光量子产率,还能同步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(如开路电压、EQE),因为低非辐射复合损失是高效器件的共同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