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s)的研究中,光致发光(Photoluminescence, PL)技术因其灵敏、无损、快速的特点,成为表征钙钛矿材料性质与器件性能的核心手段之一。它通过分析材料在光激发下发射的荧光信号(强度、峰位、半峰宽、寿命等),揭示钙钛矿的结晶质量、缺陷状态、载流子动力学及界面特性等关键信息,为优化材料制备与器件结构提供重要指导。
一、评估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与纯度
钙钛矿的结晶质量直接影响其载流子迁移率和复合速率,而 PL 信号对结晶度高度敏感:
PL 强度:高结晶度的钙钛矿薄膜通常具有更高的 PL 强度。这是因为结晶完善的材料中,原子排列有序,缺陷(如空位、错位)更少,载流子非辐射复合(无荧光发射的复合)概率降低,更多载流子通过辐射复合(产生荧光)释放能量。反之,低结晶度薄膜因缺陷多,非辐射复合增强,PL 强度会显著下降。
PL 峰位与半峰宽(FWHM):纯相钙钛矿(如 MAPbI₃、FAPbI₃)的 PL 峰位固定(如 MAPbI₃约在 780 nm),且半峰宽较窄(通常 < 50 meV)。若 PL 峰位偏移或半峰宽变宽,可能暗示薄膜中存在杂相(如未反应的 PbI₂、有机阳离子缺陷)或晶格畸变,需优化制备工艺(如退火温度、前驱体比例)以减少杂相。
例如,通过对比不同退火温度下的 PL 光谱,可快速确定**退火条件(如 100℃退火的 PL 强度*高、半峰宽*窄),指导制备高结晶质量的钙钛矿薄膜。
二、表征缺陷态与载流子非辐射复合
钙钛矿中的缺陷(如碘空位、铅间隙)是载流子非辐射复合的主要中心,严重限制器件效率(如开路电压)。PL 技术可灵敏探测缺陷状态:
缺陷诱导的 PL 淬灭:缺陷浓度越高,非辐射复合越强,PL 强度越低。通过 PL 强度的相对变化,可定性比较不同样品的缺陷密度(如对比未掺杂与掺杂钙钛矿的 PL 强度,判断掺杂是否有效钝化缺陷)。
低温 PL 光谱:低温下(如 77 K),热激发对载流子的影响减弱,缺陷能级的 PL 信号更易分辨。例如,钙钛矿中深能级缺陷可能在低温 PL 光谱中出现额外的弱峰,通过分析峰位可确定缺陷能级位置,为缺陷钝化策略(如添加有机胺、碱金属离子)提供依据。
例如,研究发现,在钙钛矿中引入胍盐(如 GuaI)可显著增强 PL 强度,说明胍盐有效钝化了缺陷,减少了非辐射复合。
三、研究载流子动力学过程
载流子(电子 - 空穴对)的产生、扩散、复合及提取效率是决定 PSCs 效率的核心因素,时间分辨 PL(Time-Resolved PL, TRPL)技术可定量分析这些动力学过程:
载流子寿命(τ):TRPL 通过监测荧光强度随时间的衰减,获得载流子寿命(如 τ₁为快速衰减组分,对应界面复合;τ₂为慢速衰减组分,对应体相复合)。长寿命意味着载流子更易被电极提取,而非复合损失。例如,优化电子传输层(ETL)与钙钛矿的界面后,载流子寿命从 10 ns 延长至 50 ns,表明界面复合被有效抑制。
载流子扩散长度(L):结合 PL 成像与空间分辨技术,可通过荧光信号的空间衰减速率计算载流子扩散长度(L = √(D・τ),D 为扩散系数)。高 - quality 钙钛矿的扩散长度可达微米级(如 1-10 μm),而缺陷会缩短扩散长度,导致载流子在到达电极前复合。
四、表征钙钛矿与电荷传输层的界面特性
PSCs 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钙钛矿与电子传输层(ETL,如 TiO₂、C₆₀)、空穴传输层(HTL,如 Spiro-OMeTAD)的界面相容性。PL 技术可直观反映界面载流子提取效率:
界面 PL 淬灭效应:当钙钛矿与 ETL/HTL 接触良好时,光激发产生的载流子会被快速提取到传输层,导致钙钛矿层的 PL 强度显著降低(“淬灭")。反之,若界面存在势垒或缺陷,载流子提取受阻,PL 淬灭不明显,甚至因界面复合增强而 PL 强度异常。
例如,对比钙钛矿 / ETL 异质结与纯钙钛矿的 PL 强度:若前者 PL 强度仅为后者的 10%,说明 ETL 对电子的提取效率高;若 PL 强度下降不足 50%,则需改进界面修饰(如插入自组装单分子层)以增强载流子提取。
五、监测钙钛矿的稳定性与降解过程
钙钛矿的长期稳定性(如光照、湿度、热稳定性)是其商业化的关键瓶颈,PL 技术可实时追踪降解过程:
PL 信号随时间的变化:钙钛矿降解(如离子迁移、晶相转变、分解为 PbI₂)会导致 PL 强度下降、峰位蓝移(如 MAPbI₃降解为 PbI₂时,PL 峰从 780 nm 蓝移至 520 nm)或半峰宽变宽。通过监测 PL 光谱的演变,可评估不同老化条件(如 85℃热老化、60% 湿度)下的降解速率,筛选稳定化策略(如封装、掺杂)。
光致降解的原位监测:持续光照下,钙钛矿可能因光生载流子诱导的缺陷生成而降解。原位 PL 测试可捕捉 PL 强度的动态衰减,揭示光稳定性机制(如是否因氧扩散加速降解)。
六、优化大面积器件的均匀性
大面积 PSCs 的效率通常低于小面积器件,主要源于薄膜均匀性差(如局部缺陷、厚度波动)。PL 成像技术(如荧光显微镜)可实现微米级空间分辨的 PL 信号分布表征:
PL 强度分布:均匀的 PL 强度分布表明薄膜结晶质量一致;局部 PL 强度骤降的区域可能存在缺陷或针孔,需优化涂布工艺(如刮刀速度、前驱体浓度)以改善均匀性。
大面积 PL mapping:通过 PL 成像可快速识别大面积薄膜中的 “弱区"(如边缘效应、团聚物),为规模化制备(如卷对卷工艺)提供优化依据。
总结
PL 技术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中扮演着 “多面手" 角色,从材料合成到器件优化,从基础机理到稳定性评估,均能提供关键信息。其与其他表征手段(如 XRD、XPS、AFM)的结合,可更全面地解析钙钛矿的结构 - 性能关系,推动高效、稳定的 PSCs 向商业化迈进。
推荐产品:
高光谱匹配太阳光模拟器
双灯太阳光模拟器(光谱不匹配优于±5%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