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erovskite Solar Cells, PSCs)凭借高光电转换效率(PCE)、低成本制备等优势,成为光伏领域研究热点。然而,开路电压(Voc)损耗是制约其效率逼近理论极限的核心瓶颈之一。Voc 损耗指电池实际 Voc 与 “Shockley-Queisser(S-Q)极限 Voc"(基于材料带隙的理论上限 Voc)的差值,深入理解其来源与机制,是优化电池性能的关键。
一、Voc 损耗的理论基础:从 S-Q 极限到实际值
要理解 Voc 损耗,需先明确 “理论 Voc" 与 “实际 Voc" 的差异:
· S-Q 极限 Voc:基于理想 PN 结模型,仅由材料带隙(Eg)、温度(T)和太阳光谱决定,公式为:
其中,Jsc为短路电流密度,J‘0为实际暗饱和电流密度(受载流子复合、界面势垒等非理想因素显著增大)。
Voc 损耗的本质:非理想因素导致J‘0远大于理想J0,或光生载流子分离 / 输运效率降低,*终使实际 Voc 低于 S-Q 极限。
二、Voc 损耗的核心来源与机制
根据损耗发生的“物理位置" 和 “作用环节",可将 Voc 损耗分为本征损耗(钙钛矿本体导致)和非本征损耗(界面、缺陷、载流子输运层导致),具体机制如下:
(一)本征损耗:钙钛矿本体的固有特性
本征损耗由钙钛矿材料自身的电子结构、载流子动力学决定,是无法全部消除的“基础损耗",主要包括以下两类:
1. 带隙 - Voc 固有偏移(非辐射复合的 “*低限")
理想情况下,Voc 应接近 “带隙对应的电压"((Eg/q,如 FAPbI₃的Eg/q≈1.48 V),但即使无缺陷的优秀钙钛矿,Voc 也会因固有非辐射复合低于Eg/q:
· 物理本质:钙钛矿的价带顶(VBM)和导带底(CBM)存在 “电子态尾"(Urbach 尾),源于晶格振动(声子)或电子 - 电子相互作用,导致载流子可通过 “亚带隙跃迁" 非辐射复合(如电子从 CBM 跃迁到 VBM 附近的尾态,再通过声子释放能量)。
· 损耗幅度:这类固有损耗通常为0.1~0.2 V(如 Eg=1.5 eV 的钙钛矿,固有 Voc 下限约 1.3~1.4 V),是 S-Q 极限 Voc 与Eg/q的差值来源。
2. 载流子非辐射复合(本体缺陷主导)
钙钛矿本体中的本征缺陷(如空位、间隙原子)会形成“复合中心",加速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,直接导致 Voc 下降:
典型缺陷类型:
· 碘空位VI+:在甲脒铅碘(FAPbI₃)或甲脒铯铅碘(FACsPbI₃)中*常见,形成浅能级缺陷,虽对载流子捕获能力较弱,但会延长复合寿命,间接降低 Voc;
· 铅空位VPb2-或碘间隙原子Ii-:形成深能级缺陷,可高效捕获电子 / 空穴(如VPb2-)捕获空穴, Ii-捕获电子),随后通过“Shockley-Read-Hall(SRH)复合" 非辐射失活,是本体 Voc 损耗的主要贡献者。
· 损耗特点:本体缺陷密度越高(通常用“缺陷态密度Nt" 衡量),非辐射复合速率越快,J‘0越大,Voc 损耗越显著(如缺陷密度从(10^15cm^-3)增至10^17cm^-3),Voc 可下降 0.05~0.1 V)。
(二)非本征损耗:界面与器件结构导致的损耗
非本征损耗源于钙钛矿与载流子输运层(电子传输层 ETL、空穴传输层 HTL)的界面、电极接触,或输运层自身的缺陷,是当前优化的核心方向,占总 Voc 损耗的 60% 以上。
1. 钙钛矿 / 输运层界面非辐射复合(*主要非本征损耗)
钙钛矿与 ETL(如 TiO₂、SnO₂)、HTL(如 Spiro-OMeTAD、PTAA)的界面是载流子分离的关键区域,但也因 “能级不匹配"“界面缺陷" 成为非辐射复合的 “重灾区":
(1)能级不匹配导致的复合
理想界面需满足“能级对齐"(如 ETL 的导带底低于钙钛矿 CBM,HTL 的价带顶高于钙钛矿 VBM),以促进载流子分离;若能级不匹配,会形成 “势垒" 或 “陷阱":
· 案例 1:ETL(如 TiO₂)导带底过高(与钙钛矿 CBM 差值 < 0.1 eV)→ 电子难以从钙钛矿注入 ETL,滞留的电子与空穴在界面复合;
· 案例 2:HTL(如 Spiro-OMeTAD)价带顶过低(与钙钛矿 VBM 差值 < 0.1 eV)→ 空穴难以注入 HTL,界面空穴积累,与电子复合。
· 损耗幅度:能级失配导致的 Voc 损耗可达0.05~0.15 V(如 TiO₂/ 钙钛矿界面因能级失配,Voc 比 SnO₂/钙钛矿界面低 0.08~0.1 V)。
(2)界面缺陷导致的复合
钙钛矿与输运层的界面存在大量“悬挂键"“晶格失配缺陷" 或 “化学吸附杂质"(如 O₂、H₂O),形成深能级复合中心:
· 典型缺陷:TiO₂表面的氧空位Vo2+会捕获钙钛矿中的电子,再与 HTL 传输的空穴复合;钙钛矿表面的 Pb²⁺未配位缺陷(悬挂键)会捕获空穴,与 ETL 的电子复合。
· 损耗特点:界面非辐射复合速率远高于本体(因界面载流子浓度高、缺陷密度高),是低效率 PSCs Voc 损耗的主要原因(如未修饰界面的 PSCs,Voc 损耗可达 0.3~0.4 V)。
· 损耗幅度:输运层导致的 Voc 损耗通常为0.03~0.1 V(如 SnO₂ ETL 经掺杂优化后,Voc 可提升 0.05~0.08 V)。
2. 载流子输运层(ETL/HTL)的损耗
ETL 或 HTL 自身的 “导电性差"“缺陷多" 会导致载流子输运受阻,间接降低 Voc:
· 导电性差:若 HTL(如 Spiro-OMeTAD)空穴迁移率低(<10⁻⁴ cm²/(V・s)),空穴会在 HTL 中积累,导致界面电子 - 空穴复合概率增加;
· 自身缺陷:ETL(如 SnO₂)中的 Sn²⁺缺陷会形成电子陷阱,捕获从钙钛矿注入的电子,导致电子输运效率下降,Voc 降低;
· 损耗幅度:输运层导致的 Voc 损耗通常为0.03~0.1 V(如 SnO₂ ETL 经掺杂优化后,Voc 可提升 0.05~0.08 V)。
3. 电极接触损耗
金属电极(如 Au、Ag)与 HTL 的接触电阻过大,或电极与钙钛矿直接接触(无输运层时),会导致载流子复合:
· 接触电阻:若 HTL 与 Au 电极的接触电阻 > 10 Ω・cm²,空穴难以从 HTL 注入电极,导致空穴积累,复合增加;
· 直接接触:金属电极的费米能级与钙钛矿能级不匹配,会形成“肖特基势垒",阻碍载流子输运,同时金属原子(如 Au)可能扩散到钙钛矿中形成缺陷,加剧复合;
· 损耗幅度:电极接触损耗通常较小(0.02~0.05 V),但劣质电极制备(如蒸镀 Au 时温度过高)会显著增大损耗。
三、Voc 损耗的量化与表征方法
准确量化和定位 Voc 损耗,是优化的前提。常用表征技术可分为 “宏观损耗量化" 和 “微观机制分析" 两类:
四、Voc 损耗的优化策略
针对上述损耗来源,当前主流优化方向聚焦于“抑制非辐射复合" 和 “优化能级对齐",具体策略如下:
1. 本体缺陷钝化:降低本征损耗
· 阳离子掺杂:用 Cs⁺、Rb⁺部分替代 FA⁺(如 FACsPbI₃),抑制钙钛矿晶格畸变,减少VI+、VPb2-缺陷;
· 阴离子掺杂:用 Br⁻部分替代 I⁻(如 FAPbI₂Br),窄化 Urbach 尾宽度,降低固有非辐射复合;
· 缺陷钝化剂:在钙钛矿前驱体中加入胍盐(如 GuaI)、硫脲等,通过配位作用(如 N 与 Pb²⁺结合)钝化表面 / 体相缺陷。
2. 界面工程:消除非本征核心损耗
· 界面钝化:用 Al₂O₃、LiF 等无机层,或 PCBM、PEAI 等有机分子修饰 ETL / 钙钛矿、钙钛矿 / HTL 界面,填补悬挂键、抑制缺陷复合(如 PEAI 修饰钙钛矿表面,可使 Voc 提升 0.1~0.15 V);
· 能级调控:通过 ETL 掺杂(如 SnO₂掺杂 W⁶⁺降低导带底)、HTL 改性(如 PTAA 掺杂 LiTFSI 提升空穴迁移率),优化界面能级对齐,促进载流子分离。
3. 输运层优化:提升载流子输运效率
· ETL 优化:用 SnO₂替代 TiO₂(SnO₂导带底更低,能级匹配更好),或通过 ALD(原子层沉积)制备致密、低缺陷的 ETL;
· HTL 优化:开发高迁移率 HTL(如 NiOₓ无机 HTL,迁移率 > 10⁻² cm²/(V・s)),替代 Spiro-OMeTAD,减少 HTL 缺陷与电阻。
4. 器件结构创新:减少接触损耗
· 无空穴传输层(HTL-free)结构:用碳电极直接接触钙钛矿,避免 HTL 缺陷与成本问题;
· 全无机结构:用 CsPbI₃钙钛矿 + 无机 ETL/HTL(如 TiO₂/NiOₓ),提升稳定性的同时减少有机层带来的界面复合。
五、总结与挑战
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 Voc 损耗是 “本征固有特性" 与 “非本征器件缺陷" 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中界面非辐射复合和本体缺陷复合是当前主要的损耗来源。通过“缺陷钝化"“界面工程"“能级优化",当前至高 PSCs 的 Voc 已从早期的 0.9 V 提升至 1.2 V 以上(基于 Eg≈1.5 eV 的钙钛矿),但距离 S-Q 极限仍有 0.15~0.2 V 的优化空间。
未来挑战包括:
1. 如何进一步降低“固有非辐射损耗"(如通过量子限制效应窄化 Urbach 尾);
2. 开发长期稳定的钝化层,避免钝化剂在光照 / 湿热条件下失效;
3. 实现大面积器件中 Voc 损耗的均匀控制(当前高效器件多为小面积,大面积界面缺陷更多,Voc 损耗更大)。
深入理解 Voc 损耗机制,并针对性优化,是钙钛矿电池效率突破 30%(S-Q 极限约 33%)的关键。